-
- 歡迎您聯系申龍
- 我們期待與您詳細溝通!
- 0771-6781955
- 廣西南寧市邕寧區
- 蒲興大道99號
點擊數:16982016-09-09 10:36:47 來源: 網絡
智能車戰略,中國高層又定了一個超級目標
上半年,中國汽車產業風云突變。
本來形勢大好的SUV市場,忽然主客之勢逆轉。1月份的時候,自主品牌還在SUV前十名中牢牢占據著七個席位。但是到了7月份,優勢已經下降到了不足一半,除了長城、廣汽、江淮和五菱以外,其他悉數跌出榜外。比如去年風頭一時無兩的長安汽車,其當家SUV車型銷量連續下挫,至于眾泰、北汽幻速等小品牌更是打著望遠鏡都找不著了。
中國的汽車產業究竟出了什么問題?
答案落在日系車身上。7月份的榜單,與自主品牌的落寞相比,日系車占據了四個席位,其中本田一家就占了三個車型。在本田的車型中,XRV和繽智的最低報價都在12萬元左右,與自主品牌們形成了正面對決。
關心汽車的人都知道,自主品牌在近年來能夠風生水起,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發現了小型SUV的市場需求,以8-10萬元左右的低價切入,成功擄走了一塊大蛋糕。這種成功,靠的是市場嗅覺,而不是產品競爭力,
就類似于電影市場上拍青春片的跟風者一樣,影迷之所以買單,只是沒有更好的競品選擇而已。
于是當外資品牌也開始參與進來,并展示肌肉的時候,部分缺乏產品力的自主品牌就迅速潰敗了。這一幕是那么的熟悉,五到八年前,同樣是因為擅長經濟型小車的本田,推出了飛度等低價暢銷小車,將一眾自主品牌的轎車大本營沖的七零八落。
難道SUV戰場又將重蹈轎車的覆轍?
答案只能留待歷史去回答,但我們看到的一個潮流是:自主品牌們正在逃離,說的好聽點,就是一場新的長征,戰略大轉移。
比亞迪
是最決絕的一個,完全放棄了傳統燃油車,任由其斷崖式下滑,而將所有資源投入到新能源車的開拓中去。上半年燃油車下滑了30%,而新能源車則暴漲了130%。
吉利
雖然在新款SUV博越的推動下,傳統車銷量正在迎來最好的時光,但是在其2020戰略中,已經明確了“要在未來五年將新能源車的銷量占比提升到90%以上。”
長城
雖然還坐著本土SUV老大的位子,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,他們已經坐在了火山口之上。隨著高端SUV項目的慘敗,外資頻頻加碼的價格壓力,魏建軍最終還是下了決心,融資168億元砸向新能源車的研發。
長安
自主品牌新科冠軍的頭銜還沒戴穩,銷量就全線滑坡。傳統車的水太深了,未來的出路同樣落在新能源車,在其2025戰略中,規劃了180億元的34款新能源車項目,氣吞山河。
…………
這場向新能源車遷徙的浪潮,既是無奈,也是開創新歷史的機會。
就像中世紀的歐洲人,因為被奧斯曼帝國壟斷了舊航路,被迫向茫茫大洋進發,雖然生死未卜,卻在最終開辟了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。
在中國高層的宏圖里,汽車產業的困境始終是一塊心病。這個產業太龐大了,產值占比大約達到了機械工業的一半,可謂真正的國之柱石。然而這么一個關鍵產業,大部分市場都被外資霸占著,本土企業始終只能在邊緣里啃些骨頭。高層意識到,追趕的路已經不可能走下去了,要想獲得產業升級只能去開辟新大陸。
2015年初公布的《中國制造2025》戰略,新能源車被定位為關鍵的著力點之一,目標是到2020年自主新能源車銷量突破100萬輛,2025年銷量突破300萬輛,以此建立一個全球最先進的新能源車生態系統。在這個系統里,外資車基本不可能染指,本土企業將得以孕育出一個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,這是中國汽車工業邁向高端自主的驚險一跳。
這個宏偉藍圖有可能獲得成功嗎?勝負手的邏輯又在哪里?
在其他的產業升級系列文章中,君臨團隊(公眾號:junlin_1980)已經詳細分析過,中國政府在大飛機、半導體的一系列大手筆。而在本文中,我們將為你揭示即將啟動的又一個超級目標。
在中國產業升級的征程中,國務院一直扮演著指揮棒的角色,最近十年布下的幾手棋局,如今都已開花結果。
第一局:央企整合
改開初年,缺兵少糧無技術的國企實行全面合資的策略,但是這種美好的愿望最后卻被冰冷的現實擊得粉碎。最典型的就是車企,上汽、一汽、東風等全部變成了外資的代工廠,卻沒有學到一丁點的技術,讓國民失望之極。這種低層次的合資直到高鐵年代才迎來了反轉,高層忽然意識到,合資不是問題,問題出在談判主體的權力整合。
在那些高端關鍵的行業,只有將本土企業捏成一家,才有足夠的份量去要求外資轉讓技術。于是在高鐵之后,大飛機戰略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另一個由央企統一主導的項目。
第二局:風險基金
并不是所有行業都適合央企主導的,這種策略只適合技術相對成熟的傳統行業,而在創新技術更密集的領域,更好的選擇則是風險基金模式。
2014年成立的“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”是這種思路的手筆,其目標就是通過遴選有潛質的人才和項目,重金支持,不但扶上馬送一程,還沿路保駕護航,直達西方取經地。
第三局:政策補貼
大基金模式針對的是有市場,但是缺乏本土實力選手的科技行業,而針對更前端,連市場都還沒有形成的領域,高層選擇了“政策補貼”模式——先把市場吹大。
這種模式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領域,比如前幾年的光伏太陽能、風電,這幾年的新能源汽車,都是如此。政策補貼曾經被輿論詬病頗多,但是即使是西方的互聯網行業,何嘗不是在一輪一輪的風投泡沫中毀滅與新生的。還有誰記得谷歌、亞馬遜背后,那些從納斯達克的市夢率巔峰摔下來的夢想者呢?
沒有人能夠保證一定成功的,后遺癥也注定很多,但是毋容置疑的是,補貼過后,無論風電還是光伏,金風、協鑫這樣的本土巨頭已經被催熟。新能源汽車也將經歷這個過程,這是一段注定波折崎嶇,卻又必須經歷的探索。
第四局:制定標準
有沒有比政策補貼更重要的事情?當然有,那只是針對已經有了技術,只是缺市場的行業而言,這個時候,國與國之間爭的是速度,補貼的成本也是高昂的。
更高層級的競爭手段,則是標準的主導權之爭。
就像今日的世界,由于英國文化率先占領了北美大陸,并借此輻射全球,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標準。其他國家的國民,要參與國際競爭,就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去學習英語、英美法律、規則制度等等,競爭形勢上天然就處于劣勢。這種標準壁壘是非??植赖?,也是許多英美企業能夠在全球建立統治地位,獲得更高利潤率的原因之一。
那么如何才能獲得標準的主導權呢?
關鍵是“早+大”,更早動手出臺標準,更大的市場規模輻射,后來者就只能認命跟隨了。當年中國的3G通信標準之爭,就是因為出來的太晚,而失去了全球輻射的能力,最后處處被動。
2016年中,消息顯示,由國務院工信部牽頭設計的“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路線圖”正在緊鑼密鼓的部署中,擇日發布。
這份路線圖的核心,就是“智能車戰略”的全球標準之戰。
什么是智能車?
沒有人能說得清,至少現在還是一個朦朧的概念。在車企之中也是眾說紛紜,起碼業內歐洲派和美國派的發展路徑就南轅北轍。
歐洲派傾向于人工智能輔助。比如奔馳,他們研發了一套“魔力車身控制系統”,可以自動調整懸架系統的軟硬程度,更多車廠則發展了主動安全技術,像盲點監測、泊車輔助、車道偏離警告、自動剎車等等。
這些技術就需求而言,都有著極大的前景,但升級卻是小心謹慎的,在現有的機械框架里一點點進化。畢竟他們的優勢就在機械,任何自我顛覆式的創新都是不可想象的。
這就給了美國派們窺視的機會。對于谷歌、蘋果、優步、特斯拉這樣的巨頭來說,“不革命,毋寧死”,只有完全的技術顛覆,才能重構整個行業的利潤分配。于是對于他們來說,將互聯網技術植入汽車的大腦,發展出無人駕駛的智能車才是使命所在。這個過程注定是漫長的,如今仍然不過是在黑屋子里摸索大門在哪里的階段。
如果說新能源車相當于汽車行業的第二次工業革命,智能車則是在此基礎上的IT革命,一場是心臟的競爭,一場是大腦的顛覆,無論哪一場都輸不起。尤其在智能車領域,技術門檻更高,對于未來的全球汽車格局注定產生深遠影響。
這場關鍵性領域的競爭,一切還在混沌階段,群雄并起,四分五裂。如果中國能夠及時出手,主導行業標準的建立,則國之大幸矣。
我國高層研判后認為,智能車的競爭核心在于“車聯網通信標準”。今年5月份,一輛特斯拉S電動車在實行自動駕駛模式時,與一輛白色卡車迎面相撞。這是全球第一例自動駕駛汽車的車禍,核心問題就在于,兩輛車之間未能建立通信協議,一旦遇上光線問題傳感器失靈,車禍就發生了。
要保證無人駕駛車的安全,車與車之間,車與基礎設施之間必須有一個統一調度的大腦。就像天空中的飛機一樣,如何保證彼此在高速、看不見對方的情況下不會相撞?由航管部門統一規劃路線,統一協調飛行速度,是其中的關鍵。
這正是車聯網通信協議的巨大價值所在,而在此領域,我國高層認為,由于目前我國已擁有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,完全有機會一戰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
因為就技術路線而言,全球目前有兩大派系,一個是美國主導的“DSRC標準”,一個是中國主導的“LTE-V標準”。
DSRC標準發展更早,1990年代已經開始構思,2014年完成標準制定,但是由于歐洲、日本都有自己的小九九,因此并未能在全球流行,更何況實用性商品也還沒有出來。這個技術的特點是采用“分布式設計”,在每條道路兩旁,首先要布置大量的基礎設施,就跟燈塔一樣,車與基礎設施之間點對點交流,因為距離比較近,所以反應速度會很快,安全性比較好。
但缺點也是明顯的:成本高昂,覆蓋和更新緩慢。
另一方面,中國推動的“LTE-V車聯網技術”,雖然是后來者,卻是由全球最大通信設備商華為研發的,并且得到了高通、LG、大唐的支持。這項技術的特點是“集中式設計”,就是有一個統一調度路線的云臺,點對多交流。這種技術,一方面對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支持會更好,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兼容通信運營商的現有設備,升級起來要快得多。
如果做一個比喻的話,美國路線相當于藍牙,中國路線相當于現有的4G網絡。哪種技術更好呢?我們不做評判,至少華為已經開始了在全球的部署推廣,上半年幫助德意志電信搭建了一套LTE-V系統,和奧迪、豐田等車廠開展了多輪的測試。
不管怎樣,我國政府已是鐵了心,要在這場車聯網標準的全球爭奪中與美國一較高下。以目前的節奏來看,LTE-V標準下半年就將落定,明年有測試芯片和車輛出來,后年就可以逐步推廣試用了,正式的大規模商用預計在2019-2020年前后。只要能比美國更快的落實,形成產業鏈,就有機會向全球輻射,成為事實上的國際標準。
這套標準一旦勝出,就將像互聯網的底層協議一樣,成為所有車與車之間對話的語言,也將為中國的智能車產業提供巨大的競爭優勢。不客氣的說,這是一個價值萬億元的超級目標。